当前位置:文书君>演讲稿>说课稿>

精选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文书君 人气:1.4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编辑指导思想

不管是在温暖的南方还是在季节变换明显的北方,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南方,有披着"鱼鳞"的菠萝、金黄的芒果、成串的香蕉、红红的荔枝、毛茸茸的红毛丹、大大的菠萝蜜、形状奇特的榴莲;北方有诱人的水蜜桃、黄澄澄的柿子、脆脆的梨、红瓤的大西瓜、玛瑙般的葡萄……提起这些,孩子们准会垂涎欲滴!这些水果不但看着诱人,吃起来还有各种不同的味道。

那么多种的水果,或香香的、或甜甜的、或酸酸的,还有的水果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却香香的……享受这些水果时,同学们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本课设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回忆,不但表现不同水果的特点,而且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

2、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应会: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的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4、学习材料

(1)师生各自找来自己最喜爱的水果,作为感知材料。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表现工具。

二、教学设计

在《好吃的水果》一课中,(1)我运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巧用游戏、学玩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回忆感知”环节,通过游戏“猜谜语”引导学生积极回忆各种水果,教师与学生同游戏,同感知,在游戏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水果的认识与回忆。(2)运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设计了 “欣赏感受”这一环节,通过欣赏、分析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直观了解水果的形象、特征、色彩,感受自然的美。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课堂教学环节便解决了教学的内容与重难点,学生便可以进行创作,但在创作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画面内容单一,表现形式呆板,缺少创造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刻意求新、相机诱导”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观察思考”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将真实的水果带入课堂,大家坐在一起品尝水果,让学生观察其他人吃水果的动作和表情,学生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表现水果的好吃不单单是把水果画的形准、色鲜这一个途径,通过描绘吃水果的人,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也可以表现出水果的好吃,(如:人物表情——吃甜水果,眉眼弯弯地笑,酸水果眉眼会挤在一起。人物动作——吃好吃的水果会大口大口地吃……)这样就会使学生多了一种表现“好吃的水果”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延伸,启发诱导学生将吃水果的真实感受带入作品创作中,将各种水果赋予人物的感情,水果也可以有各种喜悦的表情,甚至可以创作表现“水果运动会”、“水果演唱会”等等,使学生又多了一种表现“好吃的水果”的途径。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会从表现水果的单一途径中跳出来,绞尽脑汁创造各种不同的表现水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态度,将创新思维转化成创新技能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完成了教学中的隐性目标与内容,解决了教学难点。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2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关于小学浙美版美术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七年级第一课走进美术。

下面,我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节选自浙教版教材,属于综合课型,七年级的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文 化知识的增加,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即审美感受和审美态度逐渐成熟起来 ,因此发展学生的美术认识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同学们美的情操和陶冶你们完美的人格。

二、说学情

现代学生处于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眼界较为开阔,思维较为活跃。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多种想法和创意,但是由于对美术缺乏整体了解。必须经过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采用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并远离误区。

三、说教学目标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联系生活,我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习美术的种类,初步了解能辨别各类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通过欣赏作品、师生对话、同学讨论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出国画、油画、水彩和版画等等,学会欣赏各类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使学生形成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确立本课的

教学难点为: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 画具等

六、说教法学法

通过初次设计—比较分析—提高认识—再次设计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知识的“发现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情中成长”,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点拔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

七、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堂美术课,教师得先进行自我介绍。所以,在我的这节课里,我先得自我介绍。接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接着,试问同学们心中认为的美术课是什么样的一节课?美术课就是绘画吗?学生的答案有两种,那就是美术课=绘画课,那么这等式成立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回顾小学阶段美术课里除了绘画之外,还学了什么?学生就会一一地想起来。

知道了美术课与绘画课的关系后,再引入课题,美术到底除了绘画,还有哪些分类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吧!

(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1、自主学习课本,快速完成初次作业。(目的一,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摸底。)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并结合自己初次作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通过问题式导学,比较式研讨、教师纠正补充等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实践创意,展示点评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展示点评中,我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自我点评,而评价对方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

(四)教师总结,课后拓展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2、你的体会是什么?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其中导入2分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10分钟,实践创意,展示点评25分钟,教师总结,课后拓展3分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热烈紧凑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在掌握蚂蚁的造型表现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蚂蚁搬家的情景。本课从课题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等都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全课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指导——游戏表现——赏评启示四大教学环节实施教学。

教学的第一环节,首先用亲切、简短的师生交谈,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探究兴趣。接着看蚂蚁的录像,使学生对蚂蚁的形体特征有所了解,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画一画,描述、记录蚂蚁的长相。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积累了对蚂蚁的一点感性认识,进而利用形象直观的CAI课件,与自己感受的“活蚂蚁”进行对比,理性、科学地认识蚂蚁的外形与结构,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

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增强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师生有声有色的范画,指导学生学习蚂蚁动态的表现。

组织孩子们开展集体游戏和表演活动,行为模拟蚂蚁搬家的情景,同时引导他们大胆地想象与表现蚂蚁搬家的情景,让学生的体验有情趣,美术课堂生机勃勃。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相互合作的愉悦。

赏评启示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合作是否融洽,想象、表现是否大胆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并通过集体欣赏的方式自由交流,引发思考,从蚂蚁搬家的故事里得到启示与教育。

二、说课稿

一、教材研究

(一)课题传递的信息

1、蚂蚁搬家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认为,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师生一起愉快地、娓娓地述说她的过程。

2、这个故事体现了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寓意深刻。因此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活动的方式采用小组或集体合作为宜。

(二)教材引发的思考

1、本课是一节表现性绘画课,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

2、学习蚂蚁的造型表现方法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其中包括蚂蚁的外形、结构特征及动态的表现。

3、创设好情境,能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生动、有趣的蚂蚁搬家的情景。

4、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如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交流表达能力等。美术说课稿

(三)教材的把握与处理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

情意目标: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友爱、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开展“蚂蚁搬家”的集体美术创作活动。教学通过组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关蚂蚁搬家的活动来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把想象的“蚂蚁搬家”情景用绘画语言大胆地表现出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表演进行蚂蚁搬家的行为模拟,同时展开学习讨论来实现难点的突破。

4、教学环节

(1)观察比较:了解蚂蚁的外形与结构。

(2)讨论指导:学习蚂蚁动态的表现。

(3)游戏表现:展开蚂蚁搬家情节的大胆想象与表现。

(4)赏评启示: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二、教法与学法

(一)本课较多地通过教师的演示(比如录像、动画、音乐等),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二)谈话与讨论法结合。教师提出富于思考的问题,由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三)通过一些实践、表演活动,如扮角色活动,让学生以体验、表现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交流。

三、主要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电影、动画、游戏、表演、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蚂蚁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通过动画、音乐、表演等设置蚂蚁搬家的情境,整个教学就象在讲述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4

一、课题:美术的节奏

二、教材:山东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课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学生分析:

对于花边(二方连续纹样),学生并不陌生,三年级已有所接触,并初步掌握了绘制的方法,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已接触过的知识的兴趣和新鲜感,在教学设计上,把重点侧重放在掌握花边的排列规律并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尝试运用花边装饰生活用品,通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去布置房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发现美、运用美、表现美。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要创设良好的人文情境,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五、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花边作为切人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了解花边在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熟悉的媒材和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意识。本课体现了“美术·人文”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

教材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对花边有了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花边在形状、排列上的艺术特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欣赏不同排列方法的花边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其装饰美化环境的功能。对生活中不同美感的花边进行欣赏,调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创造的热情。这样的学习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又符合中年级学生的

审美心理特点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感知花边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了解花边的造型及装饰的特点,学会运用花边进行装饰。

2、能力性目标:通过剪、贴、画、印等方法,能利用花边的多种排列方法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并通过本课,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的理解更上一个台阶。

3、情感性目标:通过欣赏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壮锦等各种物品,促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与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同学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树立互助、合作的集体观念。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了解民俗文化,珍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七、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生活中不同的美术节奏,使学生能够利用二方连续或有规律的纹样,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布置带有民族特色的房间及物品。

八、教学难点:

如何将单独纹样有规律的排列或重新组合,创造性的设计出更多的花边排列方法,设计、装饰和布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房间。

九、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彩色纸、剪刀、各种花边、音乐、有花边的少数民族物品等。

2、学生准备:彩色水笔、橡皮泥、颜料、腊光纸、剪刀、双面胶、制作好的各种花边等。

十、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舞蹈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跟着《兔子舞》音乐有规律的跳舞,增强趣味性,并在音乐和舞蹈中感受音乐的节奏。

2、教师请1—2位学生根据兔子舞的节奏用图案或图形表现出来,感受美术中蕴含着音乐节奏的美。引出课题。

3、教师示范,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本环节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节奏感强的兔子舞,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有规律的音乐节奏去发现美术的节奏,认识到音乐美术的共性。

更好的体现出课程整合的新理念。

(二)、学习交流,启发联想。

1、课本中“知识窗”的学习。

2、抢答游戏,让学生找出画面中出现的有规律、有节奏的景或物,并进行抢答。

3、展示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及物品,增加对广西民族特色物品的了解,增强审美意识。

4、设问:这些图案平时我们都见过,你们把它叫做什么啊?

花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了音乐和美术的共性,并通过欣赏课件中展示的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有节奏的东西,进一步感受二方连续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感。灵感来源于生活,在欣赏完教师提供的实物之后,学生就有了把美融人生活的想法,这些也为后面学生进行设计花边的排列方法的环节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直观学习、开拓思路,合作探究。

1、教师通过实例(学生扮演兔子,以单独纹样的图案再现)让学生直观的复习二方连续纹样知识,并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的旋律用肢体尝试摆出更多的排列方法。

2、师示范把花边进行重新组合,学生动手尝试设计出更多不同的排列的方法:

(教师把花边撕开后,根据不同于兔子舞的音乐,把单独纹样进行重新排列,变化出更多的花边排列方法、启发、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让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排列方法,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3、赏课件,从课件中学习更多的排列方法并引出作业。

(设计意图)在欣赏完大量的花边图案后,学生对花边的多种排列方式就更有兴趣了,在这一环节中,采用了表演的形式,配以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二方连续排列的重要性,懂得了不同的排列形式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装饰功能、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作业中,如果选择适当的花边排列方式来美化环境和物品,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也是解决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四)、小组合作,快乐表现。

1、学生去房间自由参观,对房间构造有个整体的了解。并把自己感兴趣的、想布置的东西记下来。综合全组意见,把本组最想布置物品反馈给教师。

2、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分小组分工合作布置本组负责布置的物品,讨论一下制作的材料和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制定方案,落实设计、布置的人员,进行分工。)

3、学生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分组活动是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交流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在美术体验活动中增强友谊和合作,去自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协作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交流展示、教学评价。

1、学生自由相互展示评价,展示自我,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2、教师带领大家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注重对学生学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评判能力,同时有助于同学自己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制小学美术第一册,《谁画的鱼最大》

2、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应知: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应会: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重点:对鱼造型的把握

4、难点:对主体物与次要物体大小比例的掌握

二、说教案设计依据。

1、根据愉快教学原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会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根据课程理念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于教材中怎样呈现,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标致。为此我以建构主义理念和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更新教材观,打破旧教材模式,探索新的呈现教学内容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打好基础。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学习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所以我在达成设计、应用这一块时,可采用多种方法。

1、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案例学习,使学生知其是什么?了解材料、技法及形式特点和怎样创造出来的。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习得主导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学习的思维方法。并成为举一反三的典型。

2、把教学内容设计为问题学习,把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中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在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内化知识建构知识。3、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学习,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听声音导入,再看课件,观赏海底的各类鱼。

目的是完成欣赏、评述。通过欣赏,评述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感受热带鱼鲜艳的色彩的美丽的花纹,形状,外形,环境。

2、欣赏农民画〈戏鱼〉。

目的:1、是丰富欣赏内容,体现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美术知识、拓展审美眼界。从未巩固知识点大小通过对比与衬托而产生。

3、鱼的大与小如何凸显这一点,让学生知道是在对比中产生。

4、课后延伸。

让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还要创造美,明确大小产生于对比,以及关于鱼的知识点: 部位 花纹 外形 环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树立了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为下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相信你们也能做得那么好,起到一个很好的延伸作用。

以上就是一年级美术:谁画的鱼最大 说课稿.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眼睛的造型表示课。儿童对于眼睛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同学深入的来了解观察眼睛的特点,感受眼睛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了解自然界中动物各种各样的眼睛,让同学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眼睛的一些科学知识,需要让同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教学重点在于对眼睛的形状、特征、色彩、内涵等美术方面的刻画。

本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研究表达人类的眼睛,第二课时则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眼睛。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二、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人类眼睛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对眼睛的形状、颜色、特征和神态的刻画。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亮眼睛以和表达眼睛的情感意义。

三、 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眼睛,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同学对同学、老师眼睛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从而发现身边世界的精彩和神奇,并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同学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同学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同学自身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同学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示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沛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四、 学法分析:

低年级的同学注意力坚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要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身讨论、研究出眼睛的不同形状和特点,让同学的每一次观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我让同学在发现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次的小练习,使同学的发现得到巩固和形象表示。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协助同学学会观察,自身去看、自身去想、去画,从而使同学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示。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同学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设计以猜谜的形式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小朋友们一般都能很快猜出谜底——眼睛。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眼睛的注意。然后我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假如没有眼睛,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小朋友们会说是痛苦伤心的。由此来教育小朋友们要维护好自身的眼睛,让自身的眼睛坚持明亮,并导入新课。

(二)新授:

首先,我让同学拿出自身的小镜子,细心观察一下:眼睛有那些局部组成?小朋友们会说有眼珠、睫毛等。由此我出示眼睛的结构图片,小结眼睛的基本构造,使同学对眼睛的结构形成简单但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事物的呢?这样提问目的是要引发同学的好奇和考虑,然后,我以“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来简单的讲解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并用课件出示眼睛成像原理的图片,使小朋友们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我请小朋友们互相观察同学的眼睛,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互相观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图片更能引起同学的兴趣,同时也更贴近生活)同学会发现眼睛有大小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等,这时用课件出示图片,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眼睛形状的不同,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眼睛有着更多的不同。

在初步了解了眼睛的结构、外形、色彩后,我出示几幅简洁的范作,请同学用同样简洁的方法画一画自身比较感兴趣的眼睛。这个小练习的目的是巩固之前学习的眼睛的构造和外形特点。进行作品展评的时候,评价重点在于表示的眼睛是否结构正确、特点突出。

(三)深入

我神秘的告诉小朋友们:“你知道吗,眼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变化哦”,同学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课件出示各种表情图片,“看看,他们的眼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不同表情下人的眼睛会发生变化。接下来再详细的分析几种表情下的`眼睛变化。

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的印象,我设计了一个成语扮演游戏,出示如“眉开眼笑”“目瞪口呆”“怒目圆睁”“虎视眈眈”等成语,请同学进行扮演,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扮演者眼睛发生的变化。接下来,再请同学画一画不同表情的眼睛,并进行展示评价。

(四)欣赏构思

在画过有表情的眼睛以后,请同学欣赏《错误的镜子》《爸爸很辛苦》以和用橡皮泥制作、彩纸剪贴、电脑绘画、废旧资料组合的一些关于眼睛的美术作品,使同学了解更多表示眼睛的方法和形式,鼓励同学大胆想像、构思,考虑自身打算画一个怎样有趣、独特的眼睛,想用什么形式来表示等。并请同学说说自身的想法。

(五)作业评价

同学进行关于眼睛的造型表示,可大胆选择自身喜欢的表示形式,教师鼓励同学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并提醒同学可以将前两次作业的内容融合进现在的创作。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同学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同学,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身的创作意图、对他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体现同学的主体意识,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

(六)总结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请小朋友们课后收集有关动物眼睛的图片和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新颖的泥名片》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学生初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制作泥名片的意义,形成用泥设计、制作文字和图形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泥名片,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1、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学会交往。

教学难点是:制作得新颖,生动,作品美观,富于个性。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2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学生自我介绍。

2、引出课题。

3、教师出示自己的泥名片,感受泥名片的新颖之处,欣赏名片。

4、出示课题。

(二)、欣赏分析。

1、通过分析老师的名片,了解名片的组成部分。

2、了解更多的名片造型,开阔学生眼界。

(1)欣赏名片,总结特点。

(2)放手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并自己解决。掌握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解决:

a 、这些名片是用什么来装饰的?装饰的方法除了用橡皮泥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还可以用压、印的方式,寻找身边的工具,请学生示范)

b、底板的形状可以怎样做?不同颜色的底板是怎样做的?(教师发给学生各种形状的卡纸底板,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底板进行制作。同时示范在卡纸底板上制作泥底板的过程,可采用搓、压等方式。)

c、名字用什么方式来制作?应注意什么?(不要太粗了)

d、制作步骤:底板——名字——装饰。

e、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小结:

这些同学的泥名片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图案丰富,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1、师:你学会了自己设计名片,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也可以让自己认识新朋友。(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名片来介绍)

2、活动:找朋友。

师: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你欣赏了很多新颖的名片,你最喜欢谁的?说说他的名片好在哪里?

3、总结:同学们的名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还有很的美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泥名片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

(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新颖的泥名片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一册中的第7课《下雨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下雨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雨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也可以使人类蒙受灾难。可是在儿童看来,下雨是一件有趣而令人激动的事情,它能够给孩子带来创造的灵感和真实的体验。本课是一节绘画练习课,创作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雨,画出自己对雨的感受;二是表现雨中的情景,可以是真实的回忆,也可以是建立于真实基础上的想象。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雨的科学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节课要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有着不受制约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个性突出,具备初步的表现能力。

三、设计思路

通过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会议、观察对下雨时的感受,同时教师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让他们带着不拘形式的去大胆绘画。

四、教学目标

l、回忆下雨时的感受,表现出下雨时的真实情景或自己关于雨的想象。

2、选择各种形态不同的线条表达出对雨的印象。

3、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乐趣。

五、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及雨中人物、景物的特征。

2、教师搜集有关雨景的图片、录像、音乐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导入

1、 组织教学:课前学生做好准备。

2、 欣赏导入: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引起学生对雨的回忆。

3、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雨的图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

4、 引出本课课题――《下雨啦》。

(二)、创设情境、渗透知识

1、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雨”的形成。

(学生对雨有了科学的认识。丰富了有关雨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2、按照强弱程度,雨可以分为小雨、中雨、暴雨。给学生放一段分别表现小雨、中雨、暴雨的音乐。(学生们感受出表现小雨、中雨、暴雨的音乐。)

3、在雨中,人、动物会是怎样的?

4、下雨时你的心情怎样?

(三)、绘画练习

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构思自己的作品)

2、鼓励学生在创作时要不拘形式,大胆表现。(通过练习,生动、大胆地表现出自己对下雨的真情实感。)

3、启发学生画出雨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说,这样既能为创作做铺垫,又可以达到相互交流的效果)。

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作品。

5、教师针对典型作业及时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丰富情感,增强自信心。

6、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此带动全班学生整体表现水平的提高。

7、小结:让学生知道万物生长离不开水,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好,应该学会利用资源。

课后总结: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通过学生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充满活力和自信,本课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瓶盖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大小,色彩、形状各异。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瓶盖的外型,就瓶盖圆柱体的外型引导学生想象日常生活中具有圆柱体外型的物体,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用瓶盖排列、拼贴各种图形,让学生尝试用各种瓶盖及一些辅助材料来组合1-3件玩具。从而培养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瓶盖排列、拼贴图形。将各种瓶盖材料组合起来做成1-3件玩具。

知识与技能:将各种瓶盖材料组合起来做成1-3件玩具让学生对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产生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1)利用瓶盖排列、拼贴各种图形。

(2)利用各种瓶盖设计、组合起来自制玩具。

教学难点:用各种瓶盖自制的玩具是否特别有趣。

三、说教法

教学开始先出示一些用瓶盖做的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了解瓶盖的外形。用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演示简单的装饰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构思,拓宽了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大胆的去创作。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方式了解瓶盖的外形。接着学生通过做联想游戏,动手操作的方法,用瓶盖尝试排列、拼贴各种图形。最后自主探究、完成作品。

五、说教学过程:

1、范作引入,激发兴趣。

开始教师拿出一些可爱的玩具直观的让学生来欣赏。以吸引他们的视觉,使他们进入情境。在欣赏过程中让他们说说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有趣的瓶盖》

2、观察比较,激发想象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瓶盖收集在一起展示在桌面上,在欣赏过程中让他们交流讨论:谁的瓶盖最大,谁的瓶盖最小,谁的瓶盖最漂亮……,以及瓶盖的形状。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使他们了解了瓶盖的外型。紧接着教师采用举例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做个联想游戏:一个瓶盖可以像什么?(娃娃的脸、太阳月亮灯钟表等)将两个瓶盖放在一起,它可以像什么?(汽车的轮子、奶奶的眼镜等)叠在一起,又可以像什么?将三个瓶盖放在一起,看一看又像什么呢……?让小组里的同学一边玩一边说,最后比一比,看谁想的最多。通过老师的启发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与交流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欣赏作品,启发构思。

让学生认真地观察书上的作品,读读书上的文字。然后思考交流:每个玩具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怎样做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介绍,同时利用彩纸、、牙签等辅助材料演示拼贴、粘接装饰的方法。这样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构思、拓宽了他们的思路。

4、自制玩具,展开创作

教室内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尝试用各种瓶盖设计、组合起来自制1-3件玩具。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解决学生制作中出现的困难。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将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做法进行展示,以便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其次,由于有的瓶盖口较锋利。教师要提醒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

5、评价总结,课后拓展

作品完成后都期盼展示自己的作品,所以每组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谈谈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紧接着老师谈话总结今天我们走进小小的瓶盖世界,你感到无穷乐趣了吗?我们用废旧的瓶盖来制作了不同的玩具,美化了我们的版面,美化了生活。今后我们再看到一些废旧的物品应该怎么做?变废为宝。最后老师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瓶盖做车轮,试做一辆汽车。收拾整理课桌。

六、说板书设计

有趣的瓶盖

瓶盖圆柱形

排列拼贴

自制玩具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9课,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面具,感受面具的独特魅力,并且学会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从而激发学生对面具这一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造型方面比中、低年级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观察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已经初步认识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会使用各种美术工具,体验了不同媒材的效果,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能大胆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他们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创造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以及造型特点,制作一个有表情的面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了解面具的艺术特点,大胆描绘千奇百怪的面具,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面具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不难分析出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了解面具的艺术特点并制作一个面具。

难点:结合面具的材料和造型特点,制作一个新颖的有表情的面具。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讲述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面具图片等相关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播放视频《变脸》,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丰富多样的面具愉悦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趣的面具还给我们带来了神秘趣味。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有表情的面具》。

通过多媒体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环节二:描述分析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观赏《盒子面具》,并提出问题: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面具的概念、特点。《盒子面具》可以看出盒子的五个面都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面具传达出来的情绪也各不相同。在学生对面具有个初步的感知之后,我会继续展示《青铜面具》《古代非洲人面具》《古代印第安人面具》等面具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见的制作面具的材料有哪些呢?面具又是如何表现情绪呢?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得出常见的制作面具的材料有青铜、硬纸、兽皮、木板等,并且可以通过对眼睛、嘴巴的夸张描绘来表现面具的情绪。

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面具文化内涵的认识,我会播放视频藏戏选段,请学生思考:藏戏中的面具有什么寓意?面具由古至今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什么?在这里我会设置一个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合作交流。讨论结束后我会让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结合小组的回答可以得出面具寓意着吉祥,祈求神灵的庇护;面具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藏戏已经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中的面具具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面具的趣味,了解面具的深层寓意,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示范讲解

美术课程同样具有实践性,所以我会示范面具制作的方法,重点讲解对表情的夸张表现,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剪刻、粘贴、彩绘等制作方法。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面具的制作步骤,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环节四:实践展评

教育家弗莱登塔曾说:“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因此,我将布置这样的练习作业: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个有表情的面具。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积极的纠正学生存在的技法问题。在大部分学生创作完成的情况下,我会设置一个化妆舞会的场景,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面具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我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活动五: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进行升华情感,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课后搜集外国的面具资料。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最后的搜集资料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使美术课堂与课外,美术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成沟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八、说板书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