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合15篇

文书君 人气:9.87K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合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今天许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情节令人感触颇深,教育到底是什么?一味地鞭打,用武力教给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的内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许你认为是对的举动,却把他的一辈子推向了无底深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何要把自己认为的东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行动回应,多么可笑的四个字!这种思想本来就是错误的,人组建成家,家构建成国,正是因为有了家才有了国,有了人才有了家,一个少年从小被灌以这种以暴制暴的思想,如何成家,又哪来的国?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个人,更关乎这整个国家的发展与存亡。影片中的音乐教师基望马图,一个怀揣着对孩子热爱的心的老师,来到这所“人间地狱”,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丝光明。我们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生们的叛逆、反抗和疑问:在影片里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显露无疑,他们在拿老师做笑料,暗算老师……学生们对老师的轻蔑无视,老师们对学生的不满和强硬,他们只是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叛逆、堕落的表现。老师和学生选择了对抗,而不是通过真心交流,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老师真正应该教给学生的难道仅仅是知识?我想答案并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除了学生自己探索,还需要老师的教导,这会让学生少走好多弯路,祖先将这些记载下来是因为他们得到实践,明白了什么是是非对错,这些难道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刚刚来到学校的马图老师,先开始被学生捉弄,但害怕学生受罚又袒护学生,从电影的小细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当时的惊讶,不可思议,也许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他们觉得这个老师不一样,从孩子们晚睡时的娱乐歌唱,虽然内容不堪入耳,但是马图老师的内心性格决定了他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他从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也许还有一种名叫音乐的东西可以拯救他们,随着马图老师的到来,学校的一切似乎变得好了起来,他不仅改变了学校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更加重要的是他在不经意间也感染了他的“同僚”们,心中怀揣着爱,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影片末尾,蒙丹将学校付之一炬,在浓浓烟雾中,学校变为了废墟,校长的勋章也变为泡影,马图也因擅自带学生出游而被辞退,一切似乎要变为从前,冬天也许又要到来。马图走时,没有一个孩子送别,却从窗口飞出数十架纸飞机,歌声中,驾着清风,飞向了马修,飞到了他脚边。人性一旦复苏,“囚笼”关不住这群天使般的孩子。孩子们放飞了自己的爱心和理想,马修成功了。就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失意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让我记忆尤新,校长站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尝试叠纸飞机,从飞不起来到能飞好几圈,校长心底仅剩的那一丝善良和友好是否也曾被触发,我想是的,也许他与学生一起踢球的那个下午,将是记忆中最令人难忘的回忆。

教育是需要真诚和爱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完整的投入。人们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主知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定位。教育确实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但教育更需要教师具有对人的生命的真切关怀和热爱!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爱的教育,教师对教育工作信仰和热爱的态度是最能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因素,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条例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远比教师所教的知识更多。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但愿每个老师都能牢记教育家陶行知这句话,像马修老师那样,用爱心和理想的钥匙开启并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9.27日,全校教职工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莫杭治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学监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在“池塘之底“时不为人知的感人的一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最失败的音乐家”,“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马修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主题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地在我的耳边回荡,男孩们的合唱是夜莺的天籁之声。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启发孩子,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它发觉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乐天份,它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同学,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在一位夫人来参观时安排了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 这群孩子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到最后孩子非常喜欢马修老师,感谢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唱出自己的天空。马修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合唱团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增强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变。由此可见,一位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也深感责任重大。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样一个名字,马上让我联想到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对于一个教师要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有时会不小心的融入这样的氛围中,而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用他对音乐创作的热爱,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他期待的眼光,用他精湛的技术,用他平静而充实的心灵,引导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音乐结开了束缚他们心灵的绳索,重建了被炎凉事态损毁的是非观,激起了一颗颗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马修一次一次帮助这些孩子掩饰他们的过失,使他们不至于遭到冰冷的惩罚。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这就是心灵使然吧。当渴望宽容又担心自己不够严厉的时候,让爱指引你去做吧!常常看到那微笑的面容,那么坦然,充满了理解,那笑容就像温柔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人的心里去,每天给你一点点,慢慢的,也许,孩子们那颗冰冷的心就是这样慢慢的解冻了吧。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着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影片中的校长则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他凭借自己的判断确定是那个坏学生(不知道名字)偷了学校的钱,在不经过调查的情况下对那个学生又打又骂,并最终把那个学生赶出了学校,后来事实证明是冤枉了那个学生,但却酿成了恶果。那个学生为了报复校长放火烧了学校的宿舍,幸亏同学们都不在里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学生他的道德品质可能是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坏事都是他干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学生,不仅不能教育学生,反而会让自己的工作陷于被动。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早有耳闻的经典电影,传说中的德育优秀作品,果然名不虚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正逢秋假,学生们都开开心心地放假了,而我们老师也正好趁这工夫进行学习与提高能力。对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观看法国教育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片子是原声带,没有中文配音。虽说有中文字幕,但观看效果不好。一开始,会场里有些吵乱,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深入,大家逐渐地安静了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影片当中。大家都被那位可爱的、幽默的、充满智慧和充满爱心的老师给迷住了。影片放了一个多小时,虽说我的脖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但心情是很愉快的。

该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一所专门收留问题男孩的学校里。这里的孩子不仅调皮,而且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自卑,自暴自弃,没有目标。在学校里的任务不是学习,而是闯祸,打架、吸烟、酗酒、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等。他们每天寄宿在学校,远离父母,有些孩子在星期六可以和父母短时接见一下,而有些孩子的父母却一直没有来与他们见面。这些孩子对亲情严重缺失。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亲人的爱。因此他们对大人有着敌对的情结,他们对老师有着从心底里的抵抗。这些都与他们的经历有关,我觉得对他们的那些表现深表理解和同情。其实他们的内心很空虚,整天提心吊胆,但他们的心底里是很脆弱的,他们渴望着别人的关怀和爱。从一方面来说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他们被关在辅育院里,接受来自校长的极端教育。因此他们反抗着,不断地制造麻烦,甚至把打铃的老人家给弄伤住院了,也不感到伤心和内疚,但他们的反抗是无力的,他们总是逃脱不掉那位自私残暴的校长的“行动——反应”的教育模式,关禁闭,被体罚是常事,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碰到了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老师——马修先生。马修老师的到来,使这些孩子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被这位可爱的学监深深感动了。马修先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监,但因为他的爱心和责任心,使得这所“池塘之底”的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这里原本多么冷酷的老师,还是这里原本多么有问题的学生,他们都被马修老师感动了。

看了这部影片,我认为有这么多的人被感动,有这么多的人被改变,主要是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马修老师对任何人都充满信心。马修老师面对这样的学校和这样的学生,他没有失望和绝望,而是想尽办法去寻找沟通的办法和途径。终于他找到了——那就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一种通用的语言,能从心灵深处去感化,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的这种执着的精神对我是一种警醒,是啊,只要对学生有信心,总会找到一种适合的教育方式的。

其次,是马修老师的爱心。在他的班级里,他无论是对调皮,甚至说有暴力倾向的蒙丹;还是对有音乐天赋的乐格克;还是对默默无闻总是闯祸的莫杭治,他都一视同仁。且听他在对被莫杭治弄伤眼睛住院时他对老桑说“他是个害羞的孩子,和我一样”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当他得知一位学生总是在幻想这个周末家长会来看望他,而实际上永远不可能的事之后,他的心情很低落,就想尽办法给那孩子新的希望,影片的最后是马修带着这孩子离开了这所学校,而那天刚好是星期六,这个结尾寓意深远,我理解为马修老师就像是孩子们的父亲一样爱护着他们,用他的爱来陪伴学生们的成长。

第三,是马修老师的智慧。当影片放到马修老师把一个个学生叫来试音时,他按音色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了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时,忽然有一个小男孩真的是五音不全。一般我们会把他晾在一边让他看其他学生唱,这样会很无趣,学生会有自卑感。但马修老师却做了一件没人想得到的事,他竟让这位学生当了琴谱架。我们当时就笑了,但笑过之后是反思,如果是我们,我们会这样做吗?

马修老师用他的智慧,让每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都有事可做,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因此他们会挺直腰杆做人。是啊,老师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人的一生如果能碰到一位像马修先生一样的老师,那真是一种幸福。我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幸运的,都能碰到一位好老师。我想我们的家长肯定也有与我们相同的想法,马修老师的爱心和智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努力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一首好歌,一首好诗,都会让我们在聆听之后感动许久。相同的,一本好书,一部好的电影,也许会影响一个人一生。《放牛班的春天》是我很久以前看过的,至今回想起来仍然会让我心里灌入丝丝感动。

这是一个让人看了还想再看的故事,简单,质朴,却让人相信了人性本善,让人相信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正如同这部电影里的结尾曲“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转瞬即逝,绚烂的金光,照耀小路的尽头”。这是一群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他们一直在黑暗里摸索着,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他们生活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而马修老师无疑是他们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带着他们走向一条荣耀之路,在这条路上,马修用他的包容,理解这些“问题”学生,带领他们走向光辉大道,引导他们人生的方向。正如影片开头,马修老师才到学校的时候,学生力基恶作剧的打破了学校管理人员莫桑先生的头,马修老师在知道真相后并没有狠狠的惩罚这个学生,他让力基看到了他做错事的后果,让他看到了莫桑先生并没有责怪他,力基突然就感到了一种救赎,最后他自愿照顾莫桑先生,我觉得这才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惩罚”。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池塘之底的校长,校长所推崇的是“行动—反应”式教学,所谓的行动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硬形制裁,而反应就是学生对硬性制裁的反应。当马修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戏弄他,嘲笑他“鸡蛋头”,场面很混乱,这时,校长进来,一声口令,学生们都很乖的坐下来,因此校长便认为他的这种教学方式才是最正确的,这种教学方式才是对这些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最后校长为他所做的付出了代价。

“永远别说永远,路途上总要一直尝试”,这是马修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远错误的学生,惩罚他们,那他们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做,马修老师很好的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又让他们认识到了错误。那首《希望之光》:吹过积雪的大地,传来讯息,冬天将要过去,你的回声飘向远方,伸展双翼,在昏暗的早晨,寻找通往彩虹的道路,揭开春的序幕,海上的风,托起轻快的羽毛,驻足于古道的岩石上,传来讯息,冬天即将过去,你的气息飘向远方,飘向深山,在旋风中转动,伸展双翼,在昏暗的早晨,寻找通往彩虹的道路,马修老师很好的改变了这所“池塘之地”,校长似乎也被歌声调动起来了,玩飞机,踢球,做着童真的事。马修老师用他的坚持改变了这所学校。

在歌声中,马修先生读懂了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就像那个偷了校长钱的孩子就想买一个热气球,逃出塘底,没有人有资格责怪他,在一个美好的童年里,不应该是在一个没有亲情,没有人关怀的,有的只是命令的地方度过。

然而即使马修老师很出色,改变了这所一直有着思想禁锢的学校,但一人之力终究是弱小的,终是无力改变这个学校的本质,马修老师被勒令辞职。在马修先生离开的时候,没有学生来送他,也许是学生们还不能很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大家的心意和祝福就像他们折的纸飞机一样飞到了马修老师的心里。大家唱起了他曾经教过的歌曲“风中舞动的风筝,请不要停留,飞向海洋,飞向天空”,这就像是大家送给马修老师的祝福:“老师啊,你就像那风中舞动的风筝,即使学校没有能给你一个让你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那并不能葬送你的梦想,请就这样坚持你的梦想,飞向海洋,飞向天空,你将有更大的空间施展,老师,再见!”。

马修先生要离开了,就在要离开的车站,皮皮诺的执着成就了他的梦想。皮皮诺在心里一直认为在某个星期六,他的父母来接他回家,只要他等下去,就一定会被父母接走。在马修先生被解雇的那天,马修先生带走了皮皮诺,而那天正是星期六。我相信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觉得心里的一块柔软被感化,就在那个星期六,马修先生这样的一个举动改变了皮皮诺的一生,只因善良,只因人性的美好。

马修先生像是善良的灵魂师,马修先生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学生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极致是让所有的观众眼中充满喜悦的泪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童年的欢乐,有如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艺术作品既饱含生活的意义又充满人性的思考,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最好的教育能做到什么地步?这是每一个父母和教育从业者都想了解的答案。走进《放牛班的春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和求解。

电影简介

《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Choristes》)是20xx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这是教育工作者和成长中的孩子必看的一部优秀影片,让我们一起走进《放牛班的春天》回忆那些优美的旋律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

爱的果实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在电影中有许多不完美的孩子,他们调皮捣蛋、胡作非为,但是马修老师却能真正地尊重孩子,就像春天一般温暖学生的.心。教育传递爱的本领,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引导,便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拥有翱翔的翅膀,他们的天空闪闪发光。

爱的教育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马修老师为孩子们提供歌唱的平台,鼓励孩子们逐渐显示出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只有充满了爱的教育才会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爱的力量

“孩子的世界是脆弱的,它甚至经受不起一个冰冷的眼神。”影片中,当孩子们犯错时,院长惯用的手段就是惩罚孩子,但是马修老师永远与孩子们站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们那脆弱的世界,用歌唱来建构孩子们的情感认同,用真诚和关怀来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努力成长的力量。

爱的希望

“凡事皆有可能,永远别说永远。”马修老师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家,但他是一个用心的教育家,他用春风化雨般的爱陪伴孩子们走过成长的一段路程。作为父母、老师,我们给予孩子的很少又很多,不经意的行为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没有永远,孩子的成长皆有可能。

头脑风暴

大一班韩老师:好的电影不光能让人入戏,还会带着大家一起出戏。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都明白当学生的感受,我们也都是做老师的,直面过很多孩子的感受。之前看过这部电影,但再看起时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同样是教育,有的老师可以塑造孩子,温暖孩子,有的老师却只能“教书”,无法育人。

大五班王老师:在这部电影里马修最令人感动的正是他的平凡与普通。他能够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学生。每个人心底里都有“本真”的天性,老师的作用就是发现每个孩子心底里的本真,并把它们发挥到极致。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大二班王老师:我们要对孩子充满爱,因材施教。《正面管教》中提出,我们要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紧抓孩子的缺点不放。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长处,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中三班梁老师:电影中的校长代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对所谓的问题学生,秉持着自己一贯的惩罚教育策略,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师本位化!这个电影之所以值得我们深思,是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引起了大家对传统教育方式和策略的思考。

小一班李老师: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能够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让我们携手根植在这片爱的绿草地,此生无怨无悔。

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影片有人性的光辉,也有生活的无奈,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每个孩子都是纯真善良的天使,就算暂时失去了翅膀,只要播撒爱与希望,他们终会自由地翩翩飞翔。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而且还是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他被派往一家名为“池塘之底”的工读学校做学监。学校的校长丝毫不关心孩子的生活,他制定了严格、死板的校规,并体罚、虐待违反校规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灵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灵魂与周遭的冰冷、无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们极端叛逆的性格。

马修老师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转机。他和蔼、善良,从不体罚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他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惩罚方法。但身为“好好先生”的他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则和立场。他不会对自己喜爱的学生有任何的偏袒,同样也不对经常得罪自己的坏孩子怀有丝毫的偏见。马修老师就像是一个集所有优秀老师所应具有的特点于一身的学监,而属于他本身特有的要属他借音乐完成了对孩子们受伤心灵的抚慰与洗礼。

马修老师的实验,即组织一个合唱团,是对孩子们“救赎”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实验的最初动机或许出于偶然,或者说是马修的一点私心。但对于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作曲家,老师能从一开始将乐谱紧锁于橱中到后来当着学生的面自由地展开、翻覆乐谱,这其中包含了他对孩子们的信任和理解,同样也隐含着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无疑,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同学与同学、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音乐解开了束缚他们心灵的绳索,重建了被炎凉事态损毁的是非观,激起了一颗颗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影片的最后,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则是对于像马修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谢意。

今天,看了这部去年票房达到4000万欧元的法国电影,已被法国政府选送参加本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竞争的影片,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作为一名教师,比较了解像影片中这样的特殊孩子,现在有很多。但我们只要用爱心就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作为教师,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可谓是“短期”的子女,一年、三年,最多也不过六年。而朝夕相处总能产生感情,频繁的接触也会引起矛盾与误解,因此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在“爱”与“恨”的不断转换中得到巩固,得到提升。直到最后,临近毕业,曲终人散时的那一幕又会沾湿多少人的衣襟,湿润多少人的眼眶啊。多年之后,看不到了曾经的“爱”与“恨”,淡忘了往昔的欢乐与烦恼,唯有面对泛黄的毕业照时,多少才能拾回些记忆的碎片。凌乱不齐的碎片可能拼不起你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印象,可能凑不出你得第一个“双百”时的兴奋感觉,但这些碎片,绝对可以唤起你对老师的回想——他们的长相、声音、说话时的抑扬顿挫,或是一堂课要重复上百次的口头禅。你可能会为自己超凡的记忆力感到惊奇,可能会在朋友聚会时大谈你的启蒙老师,想借此博得朋友们钦佩的目光。然而,让你更为惊奇的是,你的话题被朋友们借用了,他们的描述比你的更具体,更细致。这时,你会发现,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1949年法国“池塘之底”学校的一些往事,该影片演绎了音乐对人的美好心灵塑造,表明人道思想在教化过程中的作用。导演在影片中开出了一剂救赎心灵的药方,这不是金钱,而是音乐艺术,呼吁音乐才是拯救心灵,重塑心灵,引领我们回家的归途。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如果是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来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我对《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越来越欣赏。《放牛班的春天》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师生之间情感印象,电影里面虽然包含了普遍的元素,但导演却用了一种温情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了这些人物和情节,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片段都充满了简单温馨的爱,如果要概括一下这部片子,那我想可以用以下六个字“简单、质朴、温情”。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历来让人感动,而《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感动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我在欣赏这部影片时,几次眼泪在眼里打转,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对照。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去意会,而非言传所能领悟的。他遵守制度,并不象以往刻画的此类人物那样藐视制度和管理;马修是伯乐,他挽救了许多孩子的心灵,培养出了皮埃尔这样的合唱指挥家;他认真执着,同时他也有不能改变和无法挽回的学生,但是他在尽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马修,皮埃尔是幸运中的幸运,如果没能遇见马修,他极端又叛逆的性格将给他一个黑暗的未来。

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这般幸运,能够碰得见马修这样的伯乐。问题学生在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班级都有存在,我们提及他们总是充满了厌恶,但有马修出现吗?包括我自己,我有过他的伟大吗?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应该看到想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心去寻找孩子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或许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们更加茁壮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的感动,为现实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动。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学生的才成长固然不光依赖于老师,但老师的影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老师不仅给予学生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真正优秀的老师给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与途径。年轻人总是充满梦想的,梦想是青春的背景音乐,伴随人们度过一生最美的季节。但是世俗的压力往往会扼杀这些美丽而脆弱的梦想,《放牛班的春天》里就有这样一群被压抑、被忽视、被扼杀了梦想的孩子们。严格的管束,僵化的教育令他们没有梦想的空间,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叛逆的行为上,失去了追求梦想的甜蜜。而那位新来的训导主任最终以他的理想、宽容与音乐重新唤醒了孩子们追求梦想的本性,让他们的青春活力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今天的时间充斥了太多的功利,成年人追名夺利的浮躁情绪深深地影响到他们对待孩子们的方式,使得本应以开发智力、培养性情、激发活力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成为单纯训练未来参与利益争夺大战士兵的新兵营,本来发掘人性的学校变成了扼杀人性的地方,本来快乐好学的学生变得成天疲惫而厌学,这是多么残酷的教育啊!

今天的成年人真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位训导主任,看他是如何对待孩子,怎么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追求梦想,如何享受这人生的春天里的每一道阳光。《放牛班的春天》,充满天籁童声,充满温情,一部让你静静流泪的电影。它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的萌生让我看到了希望,体会到春风拂面的温暖和煦,体会到自由的感觉,让心灵跟着孩子纯净的天籁之音飞越于体制之上,同时期盼着将来的改变。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快乐,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美丽:只要你心中有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孙传开“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这是一位评论家为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写下的一段话。《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马修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自己。

片中有几个情节更是让我记忆深刻。马修第一次进学校时,在门口看见了一个叫佩皮诺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周六都会在学校门口站着,等着……是为了等自己的爸爸来接他,可是事实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学监告诉男孩这个事实,可男孩不肯相信,因为他坚信爸爸会在周六那天来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结尾,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天,佩皮诺带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马修走,因为此时的他已认定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这天正是星期六。马修作为老师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与爱心。影片呈现出美好的一面,同时也在揭露那恶的一面。片中的校长是个虚伪、虚荣的男人,他把孩子们当成那些罪犯,对他们进行体罚,一开始他强烈反对合唱团的组成,后来因为孩子们纯洁美妙的童声得到了众多高贵地位人士的欣赏,校长便又举双手赞同。可见此人的两面性。也正是因为校长对学生的这种看法,态度,使得后来的转学生蒙丹放火烧了学校,片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给了一个场景就是:山下的学校冒着浓浓的烟,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烟,得意的一笑。聪明的观众我想应该知道这件是谁干的吧!此时的马修正带着孩子们在山里玩耍,可以说是马修救了这些孩子的命,可校长却觉得是因为马修的失职而造成了大火,把马修辞退了。最后一个场景更是让我感动,校长不让孩子们去送马修,马修一个人走了,显得好孤独。此时从空中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里面是孩子们的祝福和签名。马修抬头一看,窗口全是孩子们的手在向马修告别。因为围墙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后的告别。马修一下子变的好幸福,他在校门口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伟大音乐家马修……可是,谁又认识我呢?”

我在欣赏这部影片时,几次眼泪在眼里打转,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对照。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去意会,而非言传所能领悟的,他遵守制度,并不象以往刻画的此类人物那样藐视制度和管理;马修是伯乐,他挽救了许多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出了皮埃尔这样的合唱指挥家;他认真执着,同时他也有不能改变和无法挽回的学生,但是他在尽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马修,皮埃尔是幸运中的幸运,如果没能遇见马修,他极端又叛逆的性格将给他一个黑暗的未来。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这般幸运,能够碰得见马修这样的伯乐。问题学生在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班级都有存在,我们提及他们总是充满了厌恶,有马修出现吗?包括我自己,我有过他的伟大吗?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应该看到想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心的寻找孩子们的有点和点滴进步,或许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们更加茁壮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的感动,为现实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参加安徽省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的时候,一位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推荐我们观看过,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只是让我们欣赏了一些片段,所以这部影片在那时留给我的记忆不是那么深刻。然这次来芜湖面授则不同,授课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让我们观看,还就这部影片联系我们的所学布置了撰写观后感的作业。本想在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敷衍了事儿的,因为这样的情况很多,我这样做了也最多算是随了大流。但是,当我认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变了,让我改变想法的不是别的,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观看,能得到的感触会更多。影片中那位秃头、圆脸的马修老师一视同仁的教师情怀,最终让一群被大众视为身处“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在爱的感召下发生了改变。如果说马修老师让音乐打开了孩子的心门,那么我要说的是音乐在其中只是一种沟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潜藏于影片中值得我们老师去关注的,该是马修老师对待学生的仁爱以及他在逆境当中时时所传递的正能量。马修老师从没因为孩子的顽劣而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更没有像院长那样用一种单一蛮横的方式对待孩子。在院长那种所谓的“行动”致“反应”的方式下,触发的往往是孩子们更大的反抗与仇视。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认为马修老师能成功改变孩子也正是源于他在来“池塘之底”这所学校前就懂得了这些。所以在面对孩子起初对他的侵扰时,马修老师选择的是理解与包容。他没有将孩子拉去禁闭,当然作为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行动”与“反应”上他也并非是毫无反应,所以当马克森斯大叔被勒盖莱克的恶作剧而导致受伤时,马修老师对其惩戒的方法是让勒盖莱克去医院帮忙直至马克森斯康复。显然,马修老师在用他的方式在颠覆着院长推崇的禁闭式管教模式。结果从成效来看,显然马修老师的方式激发了孩子内心的真善美,勒盖莱克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成了非常难得的实景教育片段,当马修老师郑重的问勒盖莱克:“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吗?”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肯定不是高压下的威逼,而是一种发自孩子内心的肯定。所以说,教育是要有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这种体验结合我们这次所学,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化的途径。

既然要结合本次面授课程来谈,带着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网上观看了影片。我想就对学前儿童社会化产生影响的个性差异因素着手,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就幼儿自身个性因素的影响来说,早期儿童的行为特征、活动水平、挫折耐受力与生活的节律性都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影片中的孩子们因为顽劣曾被周围的人带有有色眼镜看待。但是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池塘之底”带来了春的律动。马修老师通过组建合唱团,让这片沉寂的园地开始有了歌声,同时他自己写歌让孩子演绎,这些歌曲的创作灵感很多源于他在“池塘之底”工作与生活的写照,更蕴藏着他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与期待。这样的歌曲浸润着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进孩子的媒介。在马修老师组建合唱团之初,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选择孩子所处声部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关注孩子个性差异的种种举措。

面对大部分孩子音乐素养低下的情况,积极正面的鼓励与肯定是这位智慧型老师的法宝之一。即便是对于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对这样的个例,马修不是让他置身于外,无所事事,而是让他成为了谱架。单从这点来看,每个孩子都能在他的团队发挥着自身的价值。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出现在这群已经习惯了被否定与漠视的孩子们面前时,不正犹如一股暖风吹散阴霾带来明媚吗? 所谓,师之伯乐。当一个好的伯乐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炼。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成为像马修老师一样的人,能够抛开世俗的偏见,用宁静、包容的胸怀去面对我的孩子们,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上引导的方式能更科学,施加的干预能更有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可是当马修老师被辞退,学生们从石堡中挥动着小手、纸飞机夹着合唱声向老师送别、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要和老师一起走时,我仍然禁不住眼湿。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当中,一切是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它只能从教师的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机关有多么精细的周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师自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确实,教师承担着“人师”的责任,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学生的教育爱。这种教育信仰和教育爱是构成教师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是需要真诚和爱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完整的投入。教育爱不同于基于亲缘关系上的母爱,教育爱源自教师对教育事业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是教师基于教育信仰之上对学生真诚的尊重、信任、欣赏和期待。教师是和鲜活的人打交道,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注,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很容易转化成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感,这种情感纽带能促使学生对整个学校生活都抱一种积极投入的态度。

做为老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那么老师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条例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远比教师所教的知识更多。因为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通过认知教学过程来完成,而是学生无意识地向教师模仿、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教师的影响。爱因斯坦曾说,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将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剩下什么样的素质,精神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这是克莱蒙·马修对教育的真正含义的理解,更是他对爱的理解。这句话激励着我们,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爱的存在。

雨果曾说:“人间如果没有了爱,太阳也会熄灭。”爱就是点燃太阳的火把,驱散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既温暖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人生因爱而绚丽,社会因爱而和谐,世界因爱而美好。爱,撑起心灵的蓝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是一种宽容。

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协助他成长和发展。正是这种宽容的爱,激发了爱因斯坦的潜能,创造出了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伟人。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面对这些“可怕的学生”,马修没有选择暴怒,也没有选择冷漠,而是选择像爱因斯坦的父母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因此,他才能成功将这些学生感化。这种精神是难得的,亦是可贵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是一种信任。

马卡连柯曾经劝说一批家境困难的学生重返学校,然而,当他发现跟在他身后的队伍越来越短时,他没有怀疑这些学生,而是相信他们总会回来。终于,这些学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学校,并被马卡连柯培养成有用之才。这不仅是因为他对学生的关爱,更是因为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信任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选择信任就会赢得尊重与支持,因为只有信任才能经得起事实与历史的考验。马修的信任与马卡连柯异曲同工,当窗口飞出一只只载满爱意的纸飞机,你不感动吗?

天下为公,亿兆己任。爱,是一种平等。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的观点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难以教育的学生时,他不会歧视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一生教育过一百多名类似的学生,而且教育过程也异常艰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于平等与博爱。

爱是重要的,平等的爱尤为重要。马修也践行了这种精神,让每个人得到了应有的关爱。他没有否定或放弃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级中最难以教育的学生也一样,在他的教育下获得最终成功,正像他所说:“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爱,是一种平凡。

张玉滚从师范专业毕业后,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致力于山区里孩子的教育。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工作,从不懈怠。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山区里的生活让他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也从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对孩子们的爱却不是平凡的,因为他在意的并不是名利。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马修本来可以利用自己的才华赚钱,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将自己的才华全部献给了爱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张玉滚一样,选择了平凡,就注定选择了一种伟大,选择了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马修对孩子的爱,让这个如“塘底”般破败不堪的寄宿学校,曾经阴森可怕的房屋,布满灰尘的操场,混乱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丝灵动和快乐;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不可磨灭的爱,让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宽容和善意,值得被爱、被期待,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更值得迎来人生中真正的春天。这个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这些孩子冲出牢笼、冲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义的时刻。

爱,如阳光般温暖,如山峰般伟大,如草原般宽广,如海洋般深邃,爱让每一个人站在世界的中央。为了生命中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学会爱吧,撑起心灵的蓝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

有这样一个学校,名叫“池塘之底&rdquo拥有着阴寒森然的建筑、沉重笨拙的大门,陈旧斑驳的教室以及压抑阴森的氛围。有这样一帮孩子,在严格甚至近似于残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他们孤傲而坚强的抗争着,仿佛等待着一个救星,又仿佛他们已经放弃了这种期待。有这样一个失落的音乐家,带着一丝失落来到这里,见到了这一帮等待着救赎的孩子。这一切来自于一本陈旧的日志,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莫杭治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作者是他的启蒙老师马修。两位老人沉浸在对于往事的回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部电影,没有了奢华的场面,没有了惊心动魄,但是却多出了一丝的温情,展示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教育家如果与他的学生进行心理的对抗,进行心灵的沟通。

整部电影中,马修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包容,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将学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长的粗暴、刻薄、自私、贪婪和刚愎自用而压制的老师们拯救。带着一丝的失落来到这里的马修,发现了这帮“无药可救”的“恶魔”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音乐的向往,这也唤起了他内心对音乐的挚爱。于是,在他的“怂恿”下,这帮“放牛班”的“恶魔”组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合唱团。

这其实只是电影的一个层面,一个多小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但是仅仅这点也就值得我们思考。这个是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影片,“行动—反应”原则导致了孩子们的更加叛逆,而马修的音乐团却将这帮“恶魔”拯救,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释放了自己的“青春”。不得不承认,这部看似简单质朴的电影,反应出了伟大而温情的人性主题,不得不承认,那班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让人头痛,但是马修没有放弃,他成功的让这般失去了春天的孩子享受了春天的沐浴,给了他们释放青春梦想的途径。在此只想浅浅谈谈马修与他们的故事,莫杭治、佩皮诺。

佩皮诺,这是一个执着的小孩子,每天星期六他都等着他那已经故去的父母来接他,于是他成了马修见到的第一个孩子。它是这里面最小的孩子,在这里是饱受欺凌的,但是马修给了他希望,他很特别的关怀给了小佩皮诺亲人的温暖,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佩皮诺要执着的跟着马修走,因为,经过相处,他已经离不开马修,也只有马修可以给他温情与亲情,马修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最后,带着这个有点笨还没有成长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轻松的踏上了归途。

这是另外一个让马修难忘的学生,一个“天使脸蛋,魔鬼身材&rdquo这个用来形容一个女生的词汇的主人竟然是一个男生,莫杭治,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马修的细心与惊讶中,莫杭治的音乐才华被充分的挖掘,因此他与莫杭治的母亲也有了一段特殊的感情经历,而这却引起了莫杭治的强烈不满。于是马修就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惩罚,当公爵夫人来听合唱团的表演的时候,他,这个热爱音乐的精灵莫杭治被排除在外,他孤单的立在那里,眼神中充满的哀怨与委屈,同时还有强烈的渴望。终于,在最后,马修转向了莫杭治,在马修鼓励与首肯的眼神中,莫杭治放开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理解与信心。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证明了自己的天赋才能,此时,莫杭治封闭的心灵完全打开,最终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马修与学生的故事有很多,他对于所有人都是宽容与鼓励,同时不失时机的随进应变与幽默风趣,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彻底的拉近。其实很喜欢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于马修令人倍感舒适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我来说,启发很大,对于经历了各种教育方式的我来说,也深有体会。

这部影片,多了一份宁静与温情,给人无限的思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影片中充分的利用这点,莫杭治对于音乐与演唱的渴望,小佩皮诺对于亲情与关怀的渴望,马修对于孩子们期待自由的眼神中显示出的无奈,马修对于强悍蒙丹时更加犀利而坚定的眼神,

孩子们看着窗外放的飞风筝时眼神中对于释放青春,对于自由的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看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老师,我对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怀着深深地敬意。马修无疑是一个很平常有很普通的老师。他没有什么头衔,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从他的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正是作为一个优秀老师所必须具备的。我想,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既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爱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天然的,而不是刻意的爱。

来到这个学校,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这些孩子的调皮捣蛋。老督学被打伤了,自己又遭受到孩子的戏弄,而且孩子们总是用一种怀疑的目光看他。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对这些孩子失望。他知道孩子们需要的是理解、尊重与信任。他努力与孩子们进行沟通,虽然多次受挫,但他初衷不改。他知道过多的说教并不起作用,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交流沟通。于是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用音乐语言来和孩子们交流沟通。他组织了合唱团,他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唱团找到自己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在音乐中终于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自我,他成功了。

应该说,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这样一个好老师。一个人的一生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一个能够真正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老师,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缺乏教师,但是我们缺乏的是像马修这样的真正尊重孩子,能够给孩子们尊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那种真诚的关爱的教师。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我们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马修这位老师无疑为我们的新课改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作为老师,马修很普通,他和许多教师一样默默无闻,无声无息。作为老师,他又是很不普通的。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老师,是真正转变了孩子的人生的老师,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老师能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忆的东西呢?又有多少老师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使他们终身难忘呢?

马修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他又是一个很不普通的人。他的普通是就他这个人来说的,说他不普通,是就他的灵魂说的。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它的灵魂。这个世界也许有卑微的人,但却没有卑微的情感。马修无疑是一个很卑微的人,是一个不能很好的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具有伟大灵魂的最高尚的人。马修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是一个很平常的教师,他做着一个教师应该做的工作。但是,他又是一个很不平常的人。他的事业并不伟大,但是他的人格,他的灵魂却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高尚。他是一个真正用心在做教育工作的教师。他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的上级领导了不能理解他,对他的做法多有微词。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现实是无情的,马修无奈的走了,孩子们也在无奈之送走了他们的老师。但是,他留给孩子们的音乐,却还在孩子们的心田流淌着,直到永远!

作为一个教师,马修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把自己的全部的爱,全部的尊重给予这些孩子的教师。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用心在做教育的教师。作为教师,马修是一个成功教师。面对这样一群看起来无可救药的孩子们,马修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嫌弃他们,他总是用音乐来凝聚孩子们,用音乐语言来和孩子们沟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这一群在别人看来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在他的教育和感化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音乐人,马修不是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他没有谱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乐章。但是,他又是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她是将自己的音乐谱写进孩子们的心田的音乐家,他是为孩子们的人生谱写出对动人乐章的音乐家。他是把自己的音乐写进孩子们的心田的真正的音乐家。同时,他又是将自己的人生谱写出最动人的乐章的音乐家。他是一个将爱写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的老师。

他用他自己的教育真正改变了孩子的人生,改变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才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的地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看过《放牛班的春天》后,深受感动。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真的,他们生来天真无邪!世界太多的无奈与伤害,使心灵脆弱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彷徨不安与渴望得到呵护,才会走上“掩饰自我,封闭自己”的道路。“人之初性本善”无须置疑。从那群调皮捣蛋,在别人眼中“无药可救”的孩子只是一只受伤的小鸟,它们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深林,才会变得凶残。只要多一点爱心与耐心,其实很容易挽救他们。孩子是需要理解与关爱的,他们也希望别人可以理解他们,也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很多时候,从自己出发也深有体会,当内心的痛苦让自己挣扎不已,无法消除时,负面想法便主导思想,“做一个叛逆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都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吗?不,绝不是。只是心中太多的想法让自己迷失了方向,每一次的“叛逆”之后,心里多的并不是快乐,因为所作所为并不是自己的本意。

很喜欢剧中的马修老师,一直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受伤的孩子,用理解与关爱来感化那些彷徨不安的心,他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天赋,再加以引导与教育,使一群“小恶魔”变成可爱的“小天使”。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真的让人感受到很多温暖,而他们对外界世界的渴求,一双双充满希冀与渴望的眼睛亦让人心疼。孩子能坏到什么程度?最多只不过渴望被爱感化,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都渴望被关爱却忘了去爱,缺少一颗真诚的心,所以世界也是昏暗无比。我们应该给予自己阳光,然后学会去爱别人。也许不是人人都可以选择对的方式去安抚他人,但是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人,最终不会是伤害。

很喜欢剧中的贝比诺,他那双充满忧郁的等待而且茫然的眼睛以及小巧可爱的嘴巴,让人觉得很可爱。很喜欢他傻傻的笑,亦很心疼他小小年纪却在满怀希望的等待后失望。也许世界的无奈太多太多,任谁也无法更改,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受伤的人,其实在你身边的人都有受伤,只是他们更会隐藏,也许这个世界上心疼是无休止的,因为它关系着情感,当你为一个人心疼或难过时,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在这个世界还有让你去爱去追求的美好,这个世界并未让你绝望。不要在乎得与失,只要你真的快乐就够了,我们不应该自私的想占有一切,因为世界不可能都属于你,人生总会不完美。叩问心灵,当你做一件事时是否真的快乐,如果真的快乐就无须计较太多,因为在你付出的过程中你感到了快乐,这就是收获。不一定要别人精心设计与给予,它是心灵深处的感受。

如果真的不快乐了,就该放手,让自己自由。 马修老师在经历了自己人生高潮转向低谷的时刻并未太多的看重自己的痛苦,他依旧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他身边那群受伤的孩子,因为他的善良所以他相信也看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他也因此带给了孩子们希望与阳光,帮助他们“该邪归正”,走出自己的路。很多时候,一句关心,一句问候都会让人感动,因为在一个冗杂疲惫甚至略带寒意的世界里,至少还有人会记得问候你,让你不再孤单。 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也会改变一切,也可以带给世界温暖与关爱。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遗失善良的自己,只要你的心是美好的,世界也会是美好的。只要你可以主动给予他人温暖,你收获的不会是寒冷。时间可以熬出五味具全的大杂烩,它可以让你更加懂得如何应对生活的波澜。 从马修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他时刻考虑着孩子们的心理,对他们的肆意冒犯不是予以批评和指责,而是通过一种使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予以指正与教导,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们喜欢上他并且由衷的接受他。

要想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人,就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只要真诚待人的人才会得到真诚的对待。不要总想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而应该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伟人或者说有涵养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反省,我也不例外。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早就听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教育影片,这个暑假,我终于拔空认真观看了两遍。影片以马修老师和哈善院长不同教育理念的鲜明对比为主线,围绕着几个典型少年的教育问题,以倒叙的手段再现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池塘畔底”辅育院中曾经发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听来激动人心的音乐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个个平常又细小的情节所感动——

感动一: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台阶,他们才有可能顺阶而下。

那个打伤了麦神父的盖贺克,他是幸运的,在他犯下大错的时候正好马修老师来到了这所学院,使这个孩子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聪明的马修老师没有听从院长的指示将他关禁闭,在他得知了是他打伤麦神父的同时,马修老师在哈院长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接着马修老师改用另一种惩罚的方式,让盖贺克去照顾受伤的神父。

不知内情的神父夸盖贺克是个好孩子,能主动要求去照顾他,不断地感谢他。这样的方式让他深深地感到自责,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想,这远远比粗野的关禁闭惩罚更能震撼一个人的心。试想,如果马修老师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将他关禁闭,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就像那位之后被收容的问题学生孟丹一样,在院长极端地对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了这所学院,而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由此不难看出转变就是从下一个错误的台阶开始,马修老师为犯错的盖贺克铺设了认错的台阶,盖贺克在老师的帮助下正视了自身的错误,最终得到了转变,同时也再次说明了宽容与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动二:你只看到在这里邪恶的一面。

马修老师说的对,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恶的一面,那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只能被掩盖。我们是教育者,承担的责任永远是培育一个人,转变一个人,我们不是法官,不是一个宣判者。哈善院长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为——反应,犯错——惩罚,为学院里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写下了不可救药的判决书,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毁灭一个人。

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学会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样,在他说那句话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了。就像我们有时会给人戴一顶高帽子来鼓励人向上一样,同时,如果在任何一件事开始前就将人一棍子打死,那么就等于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修老师总能不断的发掘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感动三:寻找教育的契机,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影片中,马修老师总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学生的错误一笔带过。那位后来成为指挥家的莫翰奇,当他对着马修老师表示反抗,不愿意唱歌的时候,马修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粗野无礼不符合你的个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莫翰奇。

他用对这些孩子的爱唤醒了孩子们心底最美好的一面,同时他能抓住适当的契机去引领孩子:当孩子们编了一首讽刺老师的歌,无意中被老师听到,机智的马修非但没有生气,而是从中发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这对于一个过气的作曲家来说,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气息,他重新开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断地给予他灵感,最终孩子们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让马修老师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心灵上的满足,这应该就是教学相长的妙处。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我想,我们都应该不断地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伯乐,引领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