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层次增长的案例研究

文书君 人气:1.02W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证明“经济分层次增长”是客观真实的,其理论假设具有正确性。“经济分层次增长”的理论框架能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增长与分层次发展的成因,对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指导今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分层次 经济增长 案例分析

经济分层次增长的案例研究

问题与假设

在“经济分层次增长逻辑模型与最大化条件”一文中,作者应用了理论研究方法证明了:“在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经济层次是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的新要素”、“当全局性政策变量的边际产出率等于分层次政策变量的边际产出率时,经济总量GDP达到最大化”,提出了“经济分层次增长理论”。本文从案例分析角度,论证这一理论的客观性。

经济分层次增长理论框架

“经济分层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层次如同资金、土地、劳动力一样是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要素,此要素无时不在影响着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影响着要素发挥产出效能。当要素与经济层次相容,要素效能与增长呈正向相关;反之,不呈同比例正向相关或反向相关,此时,要素难以正常发挥产出作用,或产生负作用。政策是调节要素投入的主要管理工具,分层次实施经济政策以及配置要素投入,能优化配置各层次经济的要素资源及其组合,实现要素更好发挥潜能,最终实现各层次经济均优发展,总量更多增长。其理论模型如下:

ΔY=Yd-Yt=θn-m[f(xj)-f(xt)] (1)

设Z=ΔY,则经济总量最大增长的边际条件是:

ΔY:分层次经济总量更多增长;Yd表示单层次政策下的区域经济增长总量;Yt表示多层次政策下的区域经济增长总量。x:主要政策要素,xt表示单层次政策所采用的主导投入要素,应用于所有的经济层次;xj表示多层次政策所采用的主导投入要素,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主导要素。n:经济系统内存在的经济层次数;m表示当实施一个总体性的政策时,有m个层次的经济完全适应且需要这样的政策。

分层次更多增长案例研究

为证明经济分层次更多增长的客观性,以下案例将提供有力的证据。

泰罗“生铁实验”与“铁锹实验”

“生铁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微观分层次促进增长的个例。1898年,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进行了“生铁实验”。实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小组(约有75人)中进行的。要求将厂房附近广场上每块重约92磅重的生铁块搬到火车车厢里,起初每个工人平均日工作量是12.5吨。泰罗相信经过对工人体力、搬运动作研究进行分类(分层次)研究后,可以找到搬运生铁的最佳方式,工作量预计能提高到每个工人平均日工作量达到47~48吨的水平。为此,他选择了不同报酬层次(政策)来激励工人。即用“每天挣1.85美元”机会替代原先统一的.“每天挣1.15美元”的做法,激励有体力剩余的工人尽力搬运。结果,他的实验对象施密特实现了日工作量47.5吨的目标,其他工人被挑出来加以训练后,每人每天都能以47.5吨的速度搬运生铁,生铁搬运量提高3倍,工人平均日工作量增加35吨。

“铁锹实验”也于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起初,不管搬运什么物料,工厂中每个工人使用的都是相同尺寸的铁锹(统一工具,总体性物化管理政策)。泰罗研究后发现:统一尺寸的工具,存在生产能力的浪费。于是,他提出了:是否存在一个使不同的工人每天的铁锹的运送量达到最大化的可能性?泰罗认为铁锹的尺寸是关键因素,且面对铲运不同物料时,不宜固定在同一种尺寸上。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后,泰罗发现重型物料如铁矿石以小铁锹为宜,而轻型物料如煤屑应以大铁锹为宜;同时不同体力的工人所用的铁铲应该有区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工人的劳动能力。基于泰罗的实验,工厂要根据所要搬运的不同原料来选择恰当尺寸的铁锹,并把它分配给不同体力的工人,其结果是非常出色的,工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每人每天平均工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

TAG标签:增长 案例